[拼音]:yiweixing piyan
[英文]:atopic dermatitis
有遗传过敏素质者发生的慢性过敏性面板病。发病与遗传性过敏素质有关,患者及其家族成员中,常有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合膜炎、支气管哮喘、枯草热及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者,故本病又称为遗传过敏性皮炎。根据发病缓急及病变表现,本病有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之分。急性期渗出倾向明显,慢性期则以肥厚及苔藓样变为主要表现。在整个病程中,患者有明显的瘙痒。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可有血清IgE升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嗜中性白细胞功能低下等免疫学的异常。这些发现虽可解释许多临床现象,例如患者对许多物质如鱼、牛奶、蛋类、花粉、霉菌、螨、动物皮毛、灰尘等易发生变态反应,对上述物质皮划痕试验阳性及对病毒和葡萄球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等,但还不能全面解释所有现象。因此,对其发病机理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根据初发年龄,本病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及青年、成人期。约80%以上患者的初发年龄在5岁以内,且经过一段病程后大多可自然痊癒,仅少数患者自婴儿期发病,经儿童期及青年、成年期,反覆发作,经久不愈。还有的患者不经婴儿期,而直接在儿童期乃至青年、成人期发病。
临床表现
根据初发年龄分为以下三期。
(1)婴儿期。多在出生后3~6个月发病,少数见于3个月以下。皮损多限于颜面、头皮,尤以两颊为著,耳后、四肢亦可累及。皮疹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丘疱疹同时存在,渗出倾向明显,有明显瘙痒,常伴有抓痕、糜烂及结痂。皮损好转时脱屑、干燥。病情时轻时重,多数于2岁左右可望痊癒,故又名为婴儿溼疹。
(2)儿童期。发病多在5岁左右,皮损常见于膕窝、肘窝、腕部及踝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表现为溼疹样或苔藓样斑片及散在性丘疹,伴轻度色素沉著,加重时可有渗出。少数病例表现为痒疹样,见于四肢及背部。可于2~3年内逐渐痊癒,个别拖延至青春期。
(3)青年及成人期。多见于面、颈、上部躯干、膕窝、肘窝等处,表现为苔藓样斑片或散在的干性丘疹,伴有鳞屑、抓痕、血痂。手足背患处可有慢性皮炎改变。多数在40岁后逐渐痊癒。
诊断与鑑别诊断
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程长而易于再发和有明显的异位性疾病史(家族或个人)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改变与溼疹大致相似,缺乏特异性。血清IgE虽通常升高,但不能视为诊断依据。
婴儿期应注意与脂溢性皮炎鑑别。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耳后,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还应注意与尿布皮炎及疥疮等鑑别。
治疗
首先要注意保护患部,减少激惹。不要用过热的水、肥皂水、盐水或花椒水洗烫。尽力避免搔抓、摩擦等机械性和各种化学性刺激。避免过热的温度刺激,如冬季时室温不宜过暖、衣著不宜太厚等。减少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注意避免接触可导致过敏的物质,例如衣著尤其是内衣以棉织品为宜,不用有毛及化纤成分的衣物,不进食可使症状加重的食物如海味、辛辣食品。外用药要尽量简单有效,而少刺激性及致敏性。
对有糜烂及渗出的皮损,可选用 3%硼酸液等溼敷。干燥后可外用40%氧化锌油或皮质类固醇霜剂。慢性肥厚性病变可外用含松馏油、糠馏油或煤焦油的糊剂。有感染时可在上述外用药中加入利凡诺或新霉素等抗菌药物,但应注意引发过敏的可能。
全身治疗可给抗组胺药物,瘙痒严重者可在晚间给镇静药。有明显感染者给抗生素,红霉素口服或注射皆有益。皮质类固醇激素原则上应避免使用。必须使用时,要注意外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
预防
患者应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患者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较低,溼疹未治癒前不能种痘,不要与新接种牛痘的人及患单纯疱疹的人接触,以防发生感染。继发的细菌感染应积极预防和治疗。